深呼吸—一堂面包课
一堂面包课 文:Catherine 6月2日,我应邀去体验了公益组织“海上青焙坊”的法式面包课程。我心目中的法式面包是亲切的、人文的,所以,这家跟法国有关的面包课,吸引了我周六特意去上课。由于地方我不太熟悉,找了半天,等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上课了。 到了教室,才发现原来上课的老师我认识!我边跟老师打招呼边换上围裙。学生用的台子是定制的铝制桌面,开阔而干净,上面放了一些上课需要的用的各种配料,还有小小的电子秤。挺专业的,虽然我知道是到一家非常专业的地方上课,早有心里准备,但是我还是折服于这个正宗的法式面包教室。我打量着教室,四周都放了三台搅拌机还有一个展示柜,最里面一间房专门放置大大的烘烤设备。 大家先聚集到老师的桌子旁,看示范。老师的台子是1.5张学生用桌面那么大,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做,步骤都很简单,老师有时候会在关键的地方提示一下,再讲解一下酵母菌的特性。不愧是在法国专业学校进修过,讲课自有那么一种气场。我边听老师讲课边想:都是面粉做的,为什么中国的馒头没有像法国的面包一样能上升到美轮美奂的艺术层面呢? 我迫不及待地要回到你的位置上如法炮制。先把盐和糖放在面粉里面,搅匀。然后,把鸡蛋打到牛奶里,晃几次再放酵母菌,酵母菌不可以直接放在面粉里面,就是怕它过早醒来就开始工作。再把牛奶混合物摇匀,鸡蛋是摇不破的,主要是让酵母菌与牛奶充分接触。然后就把牛奶混合物倒入面粉,开工啦!我把混合物倒入面粉盆里,双手用力揉搓它们,看着粘粘糊糊的手,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好像恶作剧一样。揉着揉着,面团开始有点把粘在手上的混合物又粘回去了——这说明面团渐渐要揉好了。我觉得面团是会说话的,跟你的双手不断地交流着。除了我的双手,就是我的呼吸。别人的讲话离我很遥远,只有我的呼吸跟揉搓面团的双手保持着默契。 现在,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团光洁美丽的面团安静地在桌子上待着,很有些优雅的风度。它矜持地冲我微笑,仿佛在赞美我的巧手与用心——的确,自从我迫不急待地回到桌子边开始动手,我的世界里只有这盆面粉。我不关心其他人做的如何,也不会东看西看。疏于家务的我,也为成就这块得体的面团而开心,由衷地。老师过来,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做面包——做得很像那么回事呢。老师的夸奖无疑催化了我的开心,我更卖力了。 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甩面团、摔面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阶段,可以说,刚才看老师示范的时候,就是这个动作不断激励着我要赶紧开始。这团面,滑溜溜沉甸甸,我必须要重重地甩/摔下去,这个动作充满了喜悦——因为600克左右的面团,一只手拿着朝桌子上甩,还是有些分量的。也正是因为有分量,所以甩起来非常有成就感。 手工做的面包,之所以好吃就是在这费力的揉面团、甩面团上啊!做面包,是个体力活,就像锻炼也是。但是大功告成那份欣喜不是机器可以代替的,感慨一番,你觉得今天的面包课收获很大。配料讲究,手工制品,费时费心,也正是这样,才格外珍贵与特别。 接着,按照老师要求你把甩好的面团揉成一个光滑的大馒头放在盆下面静养一会——老师问大家为什么?答案是:就像拳击手收手是为了更好地出击。原来面团是在积聚力量、为了后面的发挥啊!多么可爱的面团,在你的眼中,这团安静的面好像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生命力,藏着灵魂,静静地等待着释放它的活力和能量。 面团休息五分钟之后,开始加黄油,这是一个很有喜感的步骤——将黄油包进揉开的面团里,然后揉搓,结果就是黄油从各个方向“扑哧、扑哧”地漏出来,手上满是黄油,完全可以想象出这么多黄油吃下去的后果。我发现,做花式面包像是一次生动的健康讲座:为我揭开甜面包的面纱,提醒着好吃背后是重糖重油的陷阱。从前,总觉得有关部门的做法太生猛,在各个交通要道上摆放一些血淋淋的照片,以提醒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般来说,太文艺的做法不能起到警醒的作用。眼前这一盆盆的白糖,红糖,黄油,仿佛化作了腰间的一坨坨肥肉,艰难爬行在已经硬化了的血管里的浓稠血液,让我心里不断地想:以后要少吃花式面包,就算是品质极高的法式面包,也只能偶尔为之。 边想边揉,黄油面团揉好了,我的双手沾满了油乎乎的黄油,这个粘不回去,必须要用洗手液仔细地洗手。现在,面团可以被拉扯到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面皮,不会断又很筋道。现在已经变成黄油面筋了,老师说。这是的面团是成乳黄色的,泛着光泽,充满祥和之美。在双手的揉搓下,面团越来越有张力,像极了整装待发的部队,准备展示自己的战斗力。等老师检查合格,我用电子秤秤好面团的体重——它要兵分两路:一份是要做葡萄干面包,另一份做小圆面包。在这里特别有趣的是,除了一部分是做黄油小圆面包,90克葡萄干要加入到剩下的343克的面团里。注意,是把葡萄干和面团混在一起揉匀,老师还特意说明:我们在市面上见的所谓葡萄干面包——葡萄干是点缀在面包表面的,这样的面包绝对不是真正的葡萄干面包。正宗的做法,葡萄干是混在面包里的,表面光溜溜的不会看到凸起的葡萄干,分量悬殊自不用说,成本也差了很多,老师跟我们解释。我恍然大悟,原来葡萄其外是装点门面的做法。不外乎为了节约成本,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些市面上红红火火的连锁面包店里卖的面包,绝大多数都是乏善可陈。 等到这两个分面团做好了,又要扣在盆下静养一会。然后就做好标记送进冷藏室。步骤还真多,不过,正宗的手工面包就是这样的流程,机器化大生产的就会省略一些步骤,也许,就是这么关键的一两步,决定了面包的未来…… 面包课老师 因为面包,也开始有了一些奇妙的缘分——第一次面包课,老师王莉是本刊曾经连续关注的一个公益组织“海上青焙坊”资助的学员。我还记得第一次采访她时,她和另外两个同学去法国学习之前。当时,王莉还是学生的模样,青涩,不爱讲话。第二次见到她,是他们一行从法国学习回来,距离第一次见面有七个月,她胖了一些,看得出在法国学习生活得很开心——面包课很专业,学到了很多东西;奶酪也很地道,且花样繁多。这一次上课,是第三次见到她——没想到是她上课!这真是一个惊喜,她跟第一次已经变化太大。瘦了一些,回国后事情很多,除了要去公司上班,还要把法国学来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海上青焙坊的学弟学妹们。眼前的她专业而成熟,性格本来就沉稳,再加上热爱做面包这门艺术——在法国,还有四年一次的面包大赛,就是她所在的学校校长发起的。这一切都让她成长,因为她,这节面包课更增添了非凡的体验。 我们在用午餐的时候,王莉没有和我们一起品尝美味法式派Quiche;而是在旁边为两个慕名而来的喜欢做面包又对公益感兴趣的两个大四的男生提供咨询,就这个领域所知所闻跟两个男生做交流,真诚而得体——真为她而高兴!从一个学生到可以教授、指点别人,这对她个人来说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吃完了午餐,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面包出炉的那一瞬间,说不出的开心!你会惊讶于一块面团的变化,就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石头里是藏着一个灵魂,你觉得面包也是,那个灵魂在你耐心和巧手下复活,让它成为它自己,也让你通过它来认识自己——现在我相信了,一块好面包的诞生,与其说是技能,不如说是态度…… 如果你对海上青焙坊的面包课程感兴趣,请登陆:www.shanghaiyoungbakers.com A Bread-Making Class By Catherine On June 2, I was invited to take a French baking course provided by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hanghai Young Bakers. French bread is, to me, warm and
上海外语频道在半岛酒店采访/ICS interview in peninsula
ICS TV has followed the SYB life during several days. Wang Huiping, one of the student intern at Peninsula was interviewed in the kitchen of the hotel. For her first interview, this young baker acted like a professional and showed how she worked in this famous hotel. Thank you to
Shanghai Daily Secret—Baking Power
Shanghai Daily Secret—Baking Power What’s better than the morning aroma of freshly baked bread? We heard about an NGO that trains disadvantaged Chinese youth to become bakers and enables them to find jobs after graduation.Four years after its foundation by 12 French volunteers, Shanghai Young Bakers are offering classes to
France Info – Chine : à la rencontre d’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e boulangers
France InfoMay 21st 2012 Chine : à la rencontre d’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e boulangers Il y a quelques mois, ces jeunes Chinois travaillaient encore à la chaîne dans les usines de l’atelier du monde. Aujourd’hui, ils apprennent à faire du pain français. Il s’agit en fait d’un programme franco-chinois nommé
青年报 – 工厂女工华丽变身法国面包师/Factory worker transformed into French baker
青年报(Youth Daily)May 17th 2012 工厂女工华丽变身法国面包师 本报讯记者 陈诗松 4年接收74名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贫困的青少年,给他们提供一年的免费培训,毕业后进入大酒店和大企业成为法式面包师。这是上海一家名为“海上青焙坊”的烘焙公益学校,近日还邀请了远道而来的法国烘焙大师为孩子们面对面传授技艺。 法国烘焙大师教孩子做面包 在绥德路上一间不起眼的厂房里,一名法国胡子大叔拿起剪刀在长棍面包胚子上“歘歘歘”飞舞,三下五除二,一个花式面包的雏形就出来了,引得围观的学员一片惊叹。 这是公益烘焙学校“海上青焙坊”的实践授课点,这名从法国远道而来的胡子大叔帕斯卡·提普泰伯,原来是法国面包烘焙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行业内的大师级人物。此次受到青焙坊项目主管高凤熙的邀请特地来为这家公益组织的学员上一堂实践课。 而这些17-23岁的学员都是中国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国内几家基金会的推荐幸运地成为了这里的学员,在“海上青焙坊”接受为期一年的免费烘焙培训,毕业后成为家乐福、希尔顿酒店、外滩茂悦大酒店等合作企业的法式面包师。 高凤熙告诉记者,胡子大叔每年全世界游走,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出场费不菲,但如果是公益性质的培训,他不收任何费用。“我想告诉孩子们,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永远保持学习的激情,这样一定会有所成就。”胡子大叔告诉记者。 学员从受助者成长为帮助者 在胡子大叔的公益课堂上,一位学员的着装与众不同,她叫王莉,是这里日常课程的老师,同时也是“海上青焙坊”第一批的学员。 因为家庭贫困,王莉曾在玩具厂打工,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似乎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的样子。但当2009年被基金会推荐为“海上青焙坊”的学员后,王莉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在“海上青焙坊”提供的学习机会下,王莉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成功掌握了面包制作技能,并且因为出色的技艺脱颖而出,被青焙坊选为优秀学员送往法国免费深造。如今学成归国,王莉又回到了“海上青焙坊”,从一名学员转变为老师。 “我也很想到企业里去做面包,让尽可能多的人尝到我的手艺。但是留下来做老师,帮助其他的学员,让我觉得更有意义。”王莉说。 Factory worker transformed into French baker For the last four years, Shanghai Young Bakers (SYB), a non-profit program, has selected youth from impoverished families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provided them with
新华网 – “授人以渔”的慈善工程:让穷孩子学做法式面包 Xinhua News Agency: Charity and business help train poor Chinese youth in French baking
新华社(Xinhua News Agency)May 14th 2012 “授人以渔”的慈善工程:让穷孩子学做法式面包 公益商业“两条腿”让更多中国穷孩子学会做法式面包 新华网上海5月14日电(记者刘天 吴宇)3年前,12位在上海工作的法国人发起了一个名为“海上青焙坊”的公益项目,免费教授中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地道法式面包制作技艺,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 作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个项目,“海上青焙坊”项目迄今已让74位中国孩子拿到了上海市人保部门颁发的初级或中级“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星级宾馆和面包房抢手的技术人才。其中三人还赴法深造半年,回国成为“青焙坊”的老师。 曾经担任一家法资建筑材料公司人事主管的塞西尔·卡瓦齐,现在是“海上青焙坊”的专职项目经理。她告诉记者,“海上青焙坊”项目每年需要100多万元人民币的运营费用,其中九成以上来自中法企业和社会各界赞助和捐赠,资金来源一直是个问题。 在一段时间里,“海上青焙坊”只能在上海外国人办的“集市”或相关义卖活动上“非法”销售学员制作的面包。为了能让这件好事长期做下去,他们选择了公益和商业“两条腿”走路。 所谓“商业”,就是2011年成立“海上青焙坊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出售自己的面包产品,弥补资金不足。 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法国人托马·麦洪表示,成立公司有望让“海上青焙坊”这一公益项目慢慢自立起来。“这是最简单、最合法的一个办法。”他说。 但是,公益项目能否成立经营性公司,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此,中法方面都予以了理解和支持。一方面,公司可以申请出售食品的许可证,以便将教学生产出来的面包出售,补充教学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开设面向大众的有偿授课,让一些对法式面包和西式糕点有兴趣的人参与到这个公益项目中。 “目前,我们正在改造面包制作间,使其符合食品销售所需的各项条件。”卡瓦齐说。 她强调,的确要考虑公益与商业的划分问题。今后,“海上青焙坊”的正式学员还是要从中国贫困家庭挑选,对他们的吃住和教学不收取任何费用,并负担部分学员赴法深造的费用。 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祖平认为,“海上青焙坊”项目“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值得其他公益项目借鉴。因为当前大多数公益项目都依赖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而捐赠和赞助时多时少,造成一些公益项目发展不稳定。公益、商业“两条腿走路”,有利于提升相关公益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 张祖平强调,公益项目成立商业公司也要防止偏颇。如果相关公司将其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公益项目中,是值得提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通过制度约束,防止社会爱心成为个别人牟利的工具。 据了解,为让慈善和公益事业走上法治轨道,中国目前正在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上海市募捐条例(草案)》也已于近日递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二审”。 卡瓦齐告诉记者,“海上青焙坊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收入都要交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并由这家上海市最大的公益机构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今后,随着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得到保证,贫困学员的来源也有望从现在的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区进一步扩展。 Charity and business help train poor Chinese youth in French baking By Liu Tian and Wu Yu SHANGHAI, May 14 (Xinhua) -Three years ago, 12 French volunteers who were working
新闻晚报 – 昔日女工荣获法式面包师资格
昔日女工荣获法国面包师资格 烘焙大师帕斯卡·提普泰伯为学员们免费授课 晚报记者 李一能 王翔 摄影报道 “只要给予一点帮助,他们可能成为最出色的人。”这是法国姑娘高凤熙5年来工作的动力,在她和同事们的推动下,70多名中国孩子已经有了法国面包烘焙大师的影子。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9年,12名在沪生活的法国人用行动给这句古话增添了一个“法国式”的解读。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名为“海上青焙坊”的公益组织4年来接收了74名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免费提供法式面包烘焙技艺培训,并为佼佼者提供免费出国深造的机会。该项目的现任主管高凤熙是位能说流利汉语的法国姑娘,她告诉记者,传统的慈善模式只能解决孩子们一时之难,他们所做的慈善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抓住未来的机会。 12名法国青年实践公益 2007年,12名在上海生活的法国年轻人聚在一起,想做一项慈善项目回馈社会,在讨论中有人抱怨说现在上海的法式面包不怎么地道,优秀的法式面包师在上海应该很抢手。这一无心之言让大家大受启发,一个看上去有些疯狂的想法诞生了:建立一所公益学校,给中国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培训,让他们成为法式面包师。 5年后,当年的“疯狂”成为现实,一个名为“海上青焙坊”公益组织,正不断将贫困学子培训成最出色的烘焙师。 在这5年间,12名法国年轻人大多离开了上海,但他们的梦想仍在延续。高凤熙是现任“海上青焙坊”项目主管,这位法国姑娘在中国已经待了10年。 2009年6月她加入这一团队,之后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工作,成为“海上青焙坊”的全职经理。她说,现在收入只有之前的1/4,工作量却翻了好几倍,但她乐此不疲,因为她喜欢做这件事,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海上青焙坊”是由志愿者与曹阳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在技术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培训点为学生提供正统法式烘焙师培训,并为他们联系宾馆饭店作为实习单位。 在生源上,他们与全国多个慈善基金会合作,招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让他们免费来上海接受培训,再选择其中的佼佼者送往法国免费深造,但有一个条件,学成后需回学校任教三年。如今,第一批3名留法学员已归国,成为“海上青焙坊”的主力教员。 法国烘焙大师免费授课 近日中午,在绥德路上一间不起眼的厂房,记者找到“海上青焙坊”的实践授课点,走廊上弥漫着一股面包烘焙时的香味,20名位身穿白色制服的年轻学员们正在制作面包糕点,教室中各种烘焙设施一应俱全,一位大胡子法国大叔正在为同学们做演示。 高凤熙告诉记者,胡子大叔叫帕斯卡·提普泰伯,是法国面包烘焙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获此荣誉者全法国不超过60人,是行业内的大师级人物。胡子大叔每年全世界游走,参加各种交流商业活动,出场费不菲,但来这里上课免费,因为大叔乐于将法国餐饮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如果是公益培训,他不收任何费用。 胡子大叔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一个面包烘焙世家,在以面包为主食的西方,面包烘焙师是一份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他希望能为行业的发展做一些事情,其中包括帮助世界各地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为出色的法式面包烘焙师。“我想告诉孩子们,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永远保持学习的激情,这样一定会有所成就。 ” 除了胡子大叔,另一位烘焙大师昨天也来到课堂。克里斯蒂·维伯尔1986年成为法国最佳面包师,并创建了奥丽亚克面包甜点烘焙学校,这是世界法式面包烘焙界的最高学府。维伯尔校长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中的优秀者将有机会前往他的学校进修,并免去高达7000欧元的学费。维伯尔校长告诉记者,他愿意提供资源让优秀的学生们接受更好的培训,使他们自食其力并能帮助他人。 学生未毕业已被单位抢 在听到维伯尔校长愿提供免费留学名额的消息后,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提出各种问题。一位男生举手提问:“能不能找到法国女朋友? ”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校长听了翻译后也笑着回答说:“你动作要快,因为只有半年时间。 ” 提问的男生名叫周海洲,来自河南农村,家境不好,为了让兄长读书,他放弃学业。在某慈善基金会的介绍下,他报名参加了“海上青焙坊”项目的选拔面试,在层层选拔后成为受助对象。在参加这一项目前,他对法国面包烘焙毫无概念,但经过半年学习,他非常确定自己非常喜欢这个行业,这就是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周海洲说,开始时他心里没底,不知道培训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但进入实习单位后才发现,“海上青焙坊”在业内已有很高的知名度,用人单位对这里的毕业生几乎已到了 “围抢”的地步,同学们还没毕业就有单位来学校“抢人”。 “上海经过正统培训的法式面包师很少,我现在在外滩一家五星级宾馆实习,那里的外籍师傅一听我是海上青焙坊的学员,就放心地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做。 ”周海洲告诉记者,平时他和同学们在曹阳职校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参加国际职业技能考试,其他时间要么在“海上青焙坊”学习,要么在宾馆实习,日程排得满满的,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我接下来要争取去法国留学。 ”周海洲说,实习的宾馆已明确想留他,但他还希望能多一些学习机会。对他而言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已不是问题,他考虑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实现人生价值。生活有无数种可能,这是他以前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学员荣获法国面包师资格 与周海洲有着同样感觉的王莉也是“海上青焙坊”曾经的学员。去年,她和另两位同学前往法国奥丽亚克烘焙学校留学,今年学成归国,目前在“海上青焙坊”担任教员。王莉身穿着一套漂亮的制服,袖子上绣着学校的名字,这是他们留学时的校服,也是荣誉和技艺的象征。她告诉记者,在光鲜制服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努力。 2002年,12岁的王莉就开始受到某基金会的助学资助,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学业,只能前往一家玩具厂打工。在工厂的车间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劳动,未来几十年的单调生活仿佛就在眼前。2009年,她找到曾帮助过她的基金会,希望得到一个职业培训的机会,在基金会的推荐下,她来到“海上青焙坊”,那时的王莉对法式面包的理解和蒸馒头差不多。 在入学仪式上,王莉看到法国驻沪领事向他们表示祝贺,在得知自己将免费接受全上海最顶尖的法式烘焙培训时,才明白自己撞大运了,发誓要好好珍惜这一切。 不久后,一位说着流利汉语的法国烘焙师成为王莉的启蒙老师,这位教育严谨、做事一丝不苟的法国人义务承担起“海上青焙坊”首批教员的任务。 “他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人生标杆,我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王莉说,这位叫路易克的外教最让她感动的,是对烘焙师这一职业的热忱,老师一直告诉他们不能只为了钱而工作,一定要对职业充满热情,这句话如今成了王莉的人生信条。 培训结束后,因为成绩优秀,王莉和另两名同学被推荐到法国留学,但必须基本掌握法语,这对只有初中学历的王莉而言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半年没日没夜地学习,王莉做到了,达到法语四级的水平,在通过考试后前往奥丽亚克烘焙学校学习。经过半年学习,他们以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CAP法国面包师资格证,获得这张证书的法国人也不多,中国人更是屈指可数。 学成归国后,按理说他们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但三名同学都回到学校,兑现了留学前的口头约定,留校担任三年教员,直到新一批留学生回国接替他们。 “我们都没怎么想赚钱的事情,只要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现在让我最开心的是可以帮助其他同学。 ”王莉说,当第一次听到学弟学妹们喊她老师,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形容。 对于曾经在他的学校留学的这3位中国留学生,维伯尔校长的评价是“非常惊奇”,他们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 “资助他们留学我们没有想过回报,如今看到他们学业有成,并回到公益课堂做教员,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 慈善应注重可持续性 至今,“海上青焙坊”已培训了4批74名学员,大多已找到工作。高凤熙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不应该是短期行为,而应有一个长远规划。在项目启动前,法国志愿者制定了一套能确保项目长期开展的规划,将管理企业的科学模式运用到公益组织中,调动一切可以挖掘的社会资源,借力巧干,通过游说,获得社会、企业、政府的支持。 在项目启动之初,志愿者四处筹集资金和设备,苦于囊中羞涩。如今项目已获得社会认可,合作意向不断,他们又发愁了。高凤熙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出发点必须要明确,那就是让贫困的孩子得到免费职业培训的机会,一旦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就会让他们忘记这个最单纯的理想,项目也就失败了。但维持项目的经济压力又摆在面前,今后他们的方向是在不影响培训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开设一些盈利项目,将赚来的钱用在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培训上,这的确是一个矛盾,但必须努力平衡。 高凤熙说,在“海上青焙坊”项目开始前,他们就在想:怎样的慈善模式才能带给被受助者最大的帮助与尊严?如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接受